新浪新闻客户端

【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安徽:瞄准“主攻方向” 交出高质量答卷

【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安徽:瞄准“主攻方向” 交出高质量答卷
2024年08月20日 07:38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芜湖市奇瑞新能源爱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人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组装作业。(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肖本祥 摄芜湖市奇瑞新能源爱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人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组装作业。(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肖本祥 摄
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资料图片) 解 琛 摄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资料图片) 解 琛 摄
芜湖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潘柳全 摄芜湖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潘柳全 摄

  八月,江淮大地,葳蕤葱茏。

  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机械臂飞舞的现代化工厂,先进制造业涌现出的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安徽正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四年来,安徽牢记嘱托,锚定现代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如今,全球10%的显示面板产自安徽;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是“安徽制造”。

  从传统的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安徽步履铿锵。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安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整零协同,“首位产业”行稳致远

  8月15日,蔚来第二品牌乐道L60首台量产车在合肥新桥蔚来第二工厂下线。这是蔚来面向主流大众市场开发的下沉品牌,预计今年9月正式上市。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蔚来的每一辆车都在安徽生产。

  安徽紧紧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机遇,吸引多家整车与核心零部件头部企业在皖布局。

  蔚来汽车在此“加码”。2020年蔚来汽车与合肥市政府达成合作,启动EC6量产项目,并将蔚来中国总部入驻合肥,今年6月,蔚来交付新车21209台,同比增长98%,创历史新高;第二季度,交付新车57373台,同比增长143.9%。

  大众汽车也来“入股”。2020年,大众投资约10亿欧元获得江汽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并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此后的几年内,大众频繁加大在肥投资。除了整车制造基地一期、二期项目外,大众还先后设立数字化销售、核心零部件、软件等项目,成立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加上大众先前在国轩和江汽的股权投资,大众与合肥累计共开展了8个重点合作项目,计划总投资超700亿元。”合肥市外事办主任刘鹏告诉记者。

  “2023年,合肥比亚迪生产基地已生产整车近50万辆,实现产值突破600亿元。”长丰县下塘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比亚迪在蚌埠布局的刀片电池工厂、在阜阳布局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在无为布局的动力电池工厂等与合肥比亚迪整车项目一起共同为安徽贡献了近千亿元产值。

  如今,在7家整车企业的牵引带动下,安徽已形成了包含4000多家汽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的完整汽车产业生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更加助推“首位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今年上半年,安徽全省汽车产量150.6万辆,同比增长46.7%,占全国比重10.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2.1万辆,同比增长81.4%,占全国比重12.6%。安徽汽车制造业不仅是省内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之一,也已成为全国汽车产业增长的重要“发动机”。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创新、智造、服务、文化、人才、资本、开放等七大生态,明确产业集群建设目标任务。”安徽省汽车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产业飞轮效应的带动下,安徽正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速构筑起产业发展新优势。

  聚链成群,新兴产业梯次成长

  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关键靠创新”。依托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新兴产业成为安徽推动经济增“量”提“质”、快速崛起的最佳发力点。

  作为科教大省,安徽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土壤深厚。凭借“科创+产业”“龙头+配套”的有效打法,不仅是汽车产业,安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聚链成群,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炎炎夏日,走进合肥新站高新区,只见京东方、维信诺、彩虹液晶、美国康宁等企业生产线一片繁忙。自2008年京东方落户以来,这里一路高歌,形成了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瞄准第三代显示技术,2020年合肥新站高新区与中国大陆首家OLED产品供应商维信诺共同点亮了总投资550亿元的G6全柔AMOLED生产线。今年5月,合肥再次与维信诺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拟投资550亿元,建设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携手向生产效率更高的OLED高世代生产线进军。如今,在合肥新站,已有超过120家新型显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汇聚于此,共同构成了一个“新型显示之都”。

  正是在“芯屏”产业带动下,今年上半年,安徽电子信息行业增加值增长32.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 31.8%,居各行业之首。其中,液晶显示屏、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28.4%、69.9%。

  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是安徽重点打造的另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

  素有“石英之乡”美誉的凤阳县,石英砂资源丰富,在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上,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凤阳县委敏锐地抓住产业技术迭代带来的窗口机会,全力追“光”逐“电”。

  明确光伏产业为支柱产业,举全县之力打造千亿硅谷,凤阳县近三年平均每年都有一个百亿以上项目签约落地:2020年签约总投资110亿元福莱特年产400万吨光伏组件盖板玻璃及深加工项目;2021年签约总投资220亿元凤阳县海螺光伏绿色产业园项目;2022年签约总投资100亿元尚德20GW高效组件产业园项目;2023年,签约总投资165亿元东旭光电光电显示项目……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效应不断放大,合肥、滁州、宣城等地也在光伏制造业和储能领域异军突起。2023年,安徽全省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967.4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新高。

  2021年,安徽省成立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助推构建从千亿级到万亿级的产业梯次发展格局。去年12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致力打造多个世界级以及国家级产业集群。

  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支撑下,2023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万亿元、居中西部第1位。

  数“智”转型,传统产业升级焕新

  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等数智技术加速迭代的时代,传统产业亦是比拼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近年来,安徽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在传统产业中挖掘发展的新赛道,抢占未来的制高点。

  日前,伴随着G6410次复兴号动车驶入长沙南站,整列装用在复兴号动车组上的马钢高速车轮也安全“跑”完载客运用测评阶段的60万公里,完成了商业化应用前的最后“大考”,向着高速车轮替代进口的市场化运用再次迈出关键一步。

  马钢车轮的顺利进阶,离不开马钢集团在数智化上的重塑。2020年以来,马钢集团锚定全流程、全工序、全要素、全集成打造智慧制造示范基地,构建了“1个管控中心+10个智控中心”的“一厂一中心”智慧模式,成为区域数智赋能转型升级示范标杆。

  H型钢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马钢交材、长江钢铁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冷轧总厂、马钢交材被评为“安徽省智能工厂”,马钢钢铁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安徽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智能升级的加持下,马钢人均年产钢量从2019年的780吨跃升至2022年的1336吨。

  “通过实施‘龙头链动’,安徽推进龙头骨干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辐射推广,已打造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09个,带动2700多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了数字化转型。”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潘峰告诉记者,目前,海螺集团、马钢集团已成为全国“数字领航”企业。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自动化的流水线、人工智能(AI)控制系统以及随处可见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生产数据和监控画面……走进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工厂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广泛应用5G、区块链、仿真、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我们最终实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6%、品质异常停线率降低55%等目标。”

  2020年以来,安徽已相继打造了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海尔合肥空调互联工厂等5家“灯塔工厂”,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数字化的转型升级,让合肥家电制造这个千亿传统产业保持持久竞争力。家电“四大件”产量近1亿台、居全国第2位。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1.91万家规上企业启动了数字化改造,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2.68%。我省多项试点示范指标居全国前5位,数字化转型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潘峰表示。

  加快“数智”融合,已成为安徽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路径。

  锐意改革,营商环境向新向优

  经济要发展,还得拼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代表一个地区的软实力。

  安徽坚定不移大抓营商环境建设,努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8月8日至11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营企业家团来安徽考察,开展游学活动。来自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等领域的40多家企业负责人,参加了活动。他们都是创业者中的“佼佼者”,对营商环境最敏感。安徽的发展热度、创业氛围、干部状态等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企业家都表达了想要寻找更多合作机会的想法。

  在安徽,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一方面,安徽在做实做细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各项工作上下足功夫。

  连续多年,安徽以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为新春第一会主题,并定期召开省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带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召开恳谈会、座谈会2350次,解决企业问题诉求12547个。

  安徽还成功打造世界制造业大会、投资安徽行、“徽动全球”等高水平开放平台,为科技和产业创新营造了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良好生态。截至目前,世界制造业大会已连续举办六届,2023年促成合作签约项目587个、总投资3425亿元,成为安徽“双招双引”的“金字招牌”。

  同时,安徽以营商环境改革为牵引,释放政策红利,助推产业向“新”,助力企业向“优”。截至目前,安徽已常态化对标沪苏浙推出8批825项改革举措。

  建立政策优惠“免申即享”机制,迭代升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广政务服务“办不成事窗口”改革……一项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探索,让经营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壮大起来。

  站在新起点,安徽将继续秉承改革的基因,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新突破,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营主体内生动力,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报记者 丰 静 实习生 马思颖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